何为敬畏?
李玫瑾教授曾说过这样一件事:
她有个同事,小的时候特顽皮,自然也没少挨打,他最怕的就是奶奶门后放的一根滕条,每次只要见奶奶把门关上,露出滕条,他就立刻跪下说奶奶我再也不敢了。
这就是一种敬畏,让孩子知道怕,他才会收敛,这其实是一种及时的保护,避免日后闯出连父母都收拾不了的大祸。
现在有很多孩子对父母长辈都不够尊敬,要钱不给就辱骂,不让看电视就砸东西…
为什么会这样?就是缺少敬畏之心。李玫瑾教授说:“尊敬是建立在畏惧之上的,孩子若不怕你,是不会尊敬你的。”
那这“畏”从哪来?自然是从惩戒的教育中来。
现在有些家庭对孩子太过溺爱,别说打了,几句重话也不舍不得说,生怕吓着孩子,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,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,要什么给什么,结果养出个“小霸王”。
孩子小时候犯错,该打还是要打,不能一味放纵,但是要有方式方法,而不是乱揍一通,容易把孩子打坏。
首先是告之底线,也就是让孩子清楚父母动手打人的边界在哪,一旦越过边界就要受罚了。划出边界之后,孩子就会自己掂量轻重,而父母也能避免一生气就打孩子的冲动。
还有就是打的过程,要雷声大,雨点小。
李玫瑾教授小时候犯了错,她妈妈要揍她,李玫瑾撒腿就跑,妈妈在后面追了她半个操场,动静闹得很大,许多邻居都出来围观,可是直到回家,妈妈一下也没打过她。
打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怕,而绝不是为打而打,目地达到了,就不一定要真打,把“样子”做足就行了。
如果真要打,也要避开孩子的重要部位,比如头部、腹部,注意下手轻重,孩子认错了,就及时收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