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:
随着主题“我要上小学”的开展,我们组织孩子们去西渡学校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,参观了西渡学校的校舍、操场、食堂等不同的地方,在参观的过程中,孩子们对小学充满了好奇和向往。回来后,我们将班级的建构区创设成“小学”的情境,孩子们最近都会建构与小学有关的作品。
实录:
镜头一:皓皓和小莫一起来到了建构区,在“西渡小学”的情境中,两个人开始了他们的创作。只见皓皓拿出一块底板,用扭扭棒在底板上面,将棒子缠绕成一个圆形的房子形状,又用扭扭棒将房子延伸出来,搭出了大门的样子。于是,他开心的举起来告诉我:“老师,你看,西渡小学的玻璃花房造好了。”
皓皓用扭扭棒积木造了西渡学校的玻璃花房,“皓皓,你的玻璃花房好逼真”,得到了老师的肯定,他的热情更高了,还叫上身旁的小莫,一起进行建构。
“小莫,我看到玻璃花房里还种满了花朵。”皓皓告诉小莫。
“你可以用妞妞棒扭出不同的形状,做花朵”他接着说。
“你看,就像我这样,这样有了花朵的花房就更漂亮了”。
小莫认真看着皓皓做花的过程,就开始跟着皓皓一起做起来,不一会儿,花房里、花房外种满了不同形状的花朵。“花房”里还有什么呢? 两个人又一起商量起来……
镜头二:
静怡说:“我还在西渡学校的停车场看见了一辆很漂亮的公共汽车,我想把它搭出来。”
“其实,那是他们学校的校车,是接送老师上下班的”。
“噢,原来是这样。我想拼校车。”静怡说道。
“恩,可以啊,自己去挑选材料吧。”
静怡选择了雪花片,开始拼搭起来,很快就把用来做轮胎的圆形搭好了。
可是在下一步的连接和整体造型上却有点束手无策。我问她:“你的车子快做好了吗?”她叹了口气说:“哎……那辆车我有点忘记了,还是下次再拼吧!”
我说:“我这里有一本各种车子图片的书,你可以看看,有没有你看到的那种车,可以看着试试看。”静怡接过我递给她的书,翻了翻,惊喜地说:“我找到了。”
于是,静怡开始尝试拼起来……
她用雪花片又拼了一个圆形,然后在圆形上插了一层雪花片,接着又拼了一个圆形,盖在上面,就这样,一层层的加高,最后又在圆柱体上盖了一个顶,就像一幢圆柱形的房子。接着静怡将房子横着放,再将刚才拼好的圆形车轮装了上去,一辆“校车”搭好了。静怡很开心地拿着她的“校车”,来给我看,“老师,你看,我的校车拼搭成功啦!”
分析:
镜头一:
有了现场参观的经验,建构区又创设了“西渡学校”情景,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,拼搭的兴趣也很高。在游戏中,小莫很乐意接受他人的意见,他和皓皓有较好的合作与交流。但他们在积木选择上,两人都只单一的选用了同一种材料。
镜头二:
静怡的建构技能较强,但是凭空想像车子造型,这对大班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。但是,凭着以往我对她的了解,我觉得没有必要手把手地教她,所以我并没有直接接入,而是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,给她提供了图片,来帮助她记忆的再现,充分给予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。
策略:
镜头一:
1、 注重游戏分享交流环节,鼓励幼儿在以后的建构游戏中,尝试采用多种材料的组合。
2、在材料投放上,增加半成品或废旧材料(纸箱、纸芯筒、胶带、剪刀等),引导幼儿可以自己动手,将废旧材料进行组合,来创造小学中的校舍等大建筑物。
镜头二:
1、在建构区,投放一些基本图形的拼插示意图(椭圆形、方形、圆形),启发幼儿拼搭出更多形状。
2、将幼儿参观西渡学校时,观察到事物制作成图片集,从而满足建构能力较高孩子对事物的记忆再现。
3、运用分享交流中成功经验介绍的方法,用互抛问题的形式进行经验共享。
感悟:
大班幼儿在搭建作品时,都能使建筑物更趋于逼真。但每个人的观察方法、建构水平的能力有所不同,作为教师要学会观察和等待,学会将问题发现、解决的机会留给幼儿,让他们在自主探索、互动交流中,建构更丰富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