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班建构案例:《我的新家》
发布日期:2020-06-22 09:11:43 作者:新南幼儿园

背景:

最近班级里的建筑工地新投放了一些色彩丰富的泡沫积木,孩子们都很喜欢用这些颜色鲜艳、形状各异的积木进行摆弄和搭建,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了解到几种搭建积木的基本方法。

实录:

昊昊在用彩色积木搭东西,这里摆一块、那里摆一块,摆完之后,他看了看自己的作品,很高兴地对老师说:“老师,你看,我搭了一个房子。” 

我走近昊昊,蹲下身指着他的作品说到:“这么漂亮的房子,你来介绍一下吧!”

 

昊昊看了看自己的作品,对我说到:“这是窗、还有门。”

我指着中间一块圆形的积木说:“这扇门真特别,和我们班级的有点不一样呢!”

昊昊说到:“是圆圆的门。”

我又指着房子的上半部分问道:“那这里又是房子的什么呢?”

昊昊想了想说:“这是房子的屋顶,是绿色的!”

我说:“房子真漂亮,如果再大一些、高一些,就可以请更多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啦!”

昊昊看看自己的作品,又在旁边搭了起来。

 

 

分析:

1.当昊昊完成自己的作品时他是十分快乐的,他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同以及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,因此当他邀请老师一同参与自己作品的互动时,我选择及时地介入。

2.昊昊刚开始在用积木搭建的过程中,这里摆一个、那里摆一个,他的这一行为带有较多的无意性,是无意识的搭建行为。但是在搭建完之后,昊昊观察了一下自己的作品,发现自己的作品外形和认识的房子的外形比较相似,所以把它命名为房子。这正是小班幼儿先搭后想,根据外形命名的典型行为,但由于小班幼儿建构经验较为缺乏,昊昊的房子仍表现为平面

策略

1.当昊昊的作品多为平面时,我通过语言“房子真漂亮,如果再大一些、高一些,就可以请更多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啦!“暗示昊昊从平面向立体造型思考,引导幼儿在搭建的过程中运用连接、延长、围合、加宽、垒高等主要构造技能,把房子变高、变大。

2.在介入指导的过程中语言指向性要具体,这样便于幼儿从对作品的粗略观察与表现,逐渐过渡到细致、深入、有针对性的思考与联想。因此在与昊昊进行互动的过程中,我用手指着昊昊的作品与他交谈,帮助昊昊更为具体地认识房子的外部特征,并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与表达,例如窗户的形状、屋顶的颜色等。

3.在游戏分享的环节中请昊昊介绍自己的作品,让昊昊获得成功的体验的同时也鼓励其他幼儿尝试不同的建构游戏。同时在建构区增设建构作品的图片展示,丰富幼儿的建构经验。

感悟

《指南》中指出:教师介入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时应有目标意识。小班幼儿的建构经验较为缺乏,如果教师以一种敏感的、响应的、支持的方式与儿童进行互动,那么教师参与就能提高游戏水平;而另一方面,如果教师对游戏进行操纵控制,提供太多的结构性限制,或为教学目的而打断游戏,那么通常就会损坏游戏。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和方式。

版权所有 奉贤区新南幼儿园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58 号

地址: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西渡街道扶港路445号  邮编:201401  

电话:021-67155703  传真:021-67155702